您正在访问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88.118.89002 前往国家顶级节点服务平台查询

hongyangyeya@163.com

首页 > 市场行情 > 详解八大“机械工业部”的脉络谱系

详解八大“机械工业部”的脉络谱系

2025-09-05 00:00    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量:17  评论(0人参与)
 

此前,我在文章中曾多次提到过一机部、二机部、七机部这些叫法,也介绍过当前12家军工央企的格局。应一些朋友的要求,今天我就跟大家讲一讲历史上长期存在过的八个“机械工业部”。
自本世纪初来,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都维持了20到30个组成部门的架构,其中与工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组成部门只有一个,那就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至于国资委、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烟草专卖局这些也跟工业生产直接相关的部门,则都不属于“国务院组成部门”。)

立足今天的视角,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半个多世纪以前,在当时(以1965年为例)国务院一共不到50个组成部委中,以“工业部”三字结尾的就有多达16个、占比近三分之一,其中有8个部委都是以“机械工业部”五字结尾。
而造成彼时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以工业为主,其中又以重工业为优先,当时社会所称的“机械工业”不能从狭义上理解,而应从广义上理解为所有跟机器设备制造相关的重工业,不论这项机器设备是生产所用还是生活所用、是军用还是民用;
二是在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年代,所有经济行业都是政企不分的,一个部委不仅要牵头政策规划和行业监管,而且要主管全行业所有单位的生产经营计划以及采购、加工、运输、销售全流程,甚至连与该行业相关的所有教育、医疗、科研、住房、基建等社会性事务也要大包大揽,组织功能庞大、事务千头万绪;

三是当时基于保密的需求,许多单位都会拿各种代号、序号来当作自己的名称,这在军工领域体现最为突出,比如北京长城光学仪器厂叫318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叫五院、战略导弹部队叫第二炮兵等等,这个道理放在重工业部门身上也同样适用,因为八个机械工业部中有一大半都跟军工相关。
尽管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从八大机械工业部沿袭下来的脉络谱系却仍然对今天产生着持久而厚重的影响。
*

我从网上找到了下面这张图(来源:谈核不变色),它很完整地描绘出了八大机械工业部从诞生到消亡的全部历程——


这张图看似很复杂,但若仔细观察的话,其实是可以很容易找到它的演变逻辑的。我把它划分为萌芽时期、第一次成型时期、第二次成型时期、撤并显名改制时期、政企改制时期、市场化改制时期这6个历史阶段:

【一】萌芽时期
早在建国初期,政务院下面就设立了重工业部、轻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专管工业生产的部委。这其中重要性排第二位的是燃料工业部,后来它被拆分为了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化学工业部。
而重要性排第一位的当属重工业部,它由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后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一的)国务院副总理、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兼任部长。重工业部既领导军用重工业,又领导民用重工业。
陈云之后,重工业部先后迎来过何长工、李富春、王鹤寿三位部长。后来,何长工、王鹤寿将成为副国级领导人,李富春将成为正国级领导人。
原本呢,兵器工业生产是分散在全国六大行政区中各自管理的。50年代,伴随着六大行政区被逐渐收拢职权并最终撤销,重工业部下面也设了一个兵工办公室(后来升格为兵工总局),统一领导全国的军事武器装备生产制造。
兵工总局既是重工业部的下属机构,同时又要接受军委兵工委员会的领导。这个兵工委员会由周恩来兼任主任,聂荣臻、李富春兼任副主任。
重工业部存续的历史并不长。1952年,重工业部拆分出了第一机械工业部和第二机械工业部,一机部主管民用工业,二机部主管军用工业。这开启了此后几十年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分家的先河。


1956年,重工业部又将余下板块拆分(或与其他部委重组整合)为了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部等。完成了历史使命的重工业部自此寿终正寝。
【二】第一次成型时期
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苏联156个援建项目的上马,工业生产任务日趋繁重,各种设备制造工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产业工人队伍规模也急剧膨胀。
很快,两个机械工业部的架构设置就已无法满足重工业快速扩张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原由一机部领导的电信工业、船舶工业被剥离,原由二机部领导的航空工业、兵器工业被剥离,这些被剥离出来的工业板块都分别成立了单独的机械工业部。
此后几年中,随着核工业、导弹和卫星工业、无线电子工业、农用机械工业的陆续出现,负责管理这些行业生产的部门也一个个应运而生。
在经历了近十年的多次机构调整之后,到了1965年,八大机械工业部的格局正式形成,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八机并存”的局面——
第一机械工业部,主管民用机械工业,包括汽车、矿山机械、燃油动力机械、工程机械、仪表仪器、机床设备、各类通用机械设备等等;
第二机械工业部,主管核工业;

第三机械工业部,主管航空工业;
第四机械工业部,主管电子工业;
第五机械工业部,主管兵器工业;
第六机械工业部,主管船舶工业;
第七机械工业部,主管导弹工业、航天卫星工业;

第八机械工业部,主管农用机械工业。


可见,在这八个机械工业部中,只有一机部和八机部是负责民用机械制造的,其他6个机械工业部都是负责军用机械制造的。尽管当时也有民用航空、民用无线电子、民用船舶的需求,但这些民用需求的体量都很小,通常都被视为军用需求的附属或延伸。
在这一时期,统一领导国防工业科研和生产的机构是中央军委下属的国防科委。虽然从二机部到七机部这6个机械工业部在名义上都是国务院的组成部委,但由于它们主要负责军工生产,所以这6个机械工业部均要按“国防工业部”的身份和国防工业办公室一道接受国防科委的“军管”。
历史上,聂荣臻、陶鲁笳、张爱萍先后担任过国防科委主任,陈赓、刘亚楼、钱学森、朱光亚、刘华清等人都担任过国防科委副主任。而这个国防科委,也是后来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委的前身之一。
【三】第二次成型时期

第一次“八机并存”的局面只维持了5年。
1970年,负责农业机械生产的八机部建制被撤销,其职能并入一机部。机械工业部的数量也就从8个减少为了7个。
1979年,七机部下属的负责战术导弹生产的第八机械工业总局升格,组建为了新的第八机械工业部。这样一来,八大机械工业部的格局再次形成,这也是历史上第二次出现“八机并存”的局面。
同时,早前被并入了一机部的农业机械生产管理板块(老八机部)恢复独立建制,并定名为农业机械部。所以说,这一时期事实上是“九机并存”的局面,只是农业机械部并未被叫做“第九机械工业部”——
第一机械工业部,主管民用机械工业,包括汽车、矿山机械、燃油动力机械、工程机械、仪表仪器、机床设备、各类通用机械设备等等;
第二机械工业部,主管核工业;

第三机械工业部,主管航空工业;
第四机械工业部,主管电子工业;
第五机械工业部,主管兵器工业;
第六机械工业部,主管船舶工业;
第七机械工业部,主管洲际导弹工业、航天卫星工业;

第八机械工业部,主管战术导弹工业;
农业机械部,主管农业机械工业。
在这一时期,国防工业领导体制也进行了迭代。过去那种由国防科委、国防工业办公室、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总后勤部军械部、各军兵种多头分散管理的局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成立的中央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历史上,张爱萍、刘华清都曾担任过这个科装委的领导职务。
所以,从二机部到八机部这7个机械工业部尽管名义上都是国务院组成部委,但事实上都要按“国防工业部”的身份接受科装委的统一领导。
【四】撤并显名改制时期
80年代初掀起的改革开放浪潮,给机械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带来了三重冲击——
一是“精兵简政”:由于原先的机构设置太过臃肿,所以重工业部门就成了80年代初那一轮机构精简的重点,比如农业机械部被再次并入一机部,从七机部分立出去的主管战术导弹工业的八机部又回归到七机部;

二是“显名化”:在和平是当今主题的定调被确立后,原先基于国防战备需求而采用数字代号给机构命名的做法就不合时宜了,各大机械工业部纷纷正名,“第X机械工业部”的叫法成为了历史;

三是“以民养军”:由于国家重心转向了经济建设,因此国防投入就得要大幅缩减、“军队要忍耐”,如此一来,各个军工厂、以及领导它们的各大机械工业部的日子立马就变得拮据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成为了国防工业生产的新思路。
在1982年的机构改革中——
原先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农业机械部、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国家机械设备成套总局合并重组,改名为机械工业部;

原先的第二机械工业部,改名为核工业部;
原先的第三机械工业部,改名为航空工业部;

原先的第四机械工业部,改名为电子工业部;

原先的第五机械工业部,改名为兵器工业部;

原先的第六机械工业部,改组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原先的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机械工业部合并重组,改名为航天工业部。


注意,六机部并未改叫“船舶工业部”,而是一步到位、直接改为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此举也给后来重工业领域的体制改革埋下了伏笔。
在这一时期,国防工业领导体制再次进行了更新。此前仅以临时性协调机构出现的军委科装委,与国防科委、国防工业办公室合并,重组为了一个新的机构——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工委对上受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对下继续统辖各个“国防工业部(总公司)”。
再后来,国防科工委的管理权限进一步后退,除了保留对核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的直接领导外,其他几个“国防工业部”都改由国务院直接领导。
【五】政企改制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简单的精兵简政和机构改名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了。整个80年代,各工业主管部门经历了多轮机构裁撤、分立与整合,而其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政企分开”。
这期间,包括机械电子工业部、机械工业委员会、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等在内的机构都曾短暂存在,但又都很快被重组撤销。一直到了1993年,重工业部门才最终形成了“两大部委+若干总公司”的格局——
机械工业部保留,并拆分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收获机械总公司等;
核工业部改组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

航空工业部改组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

电子工业部保留,并单独成立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兵器工业部并入机械工业部,并单独成立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保留;

航天工业部改组为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
后来“十大军工央企”的前身“五大军工总公司”——核工业总公司、航空工业总公司、兵器工业总公司、船舶工业总公司、航天工业总公司自此形成。


注意,“总公司”与“有限公司”的叫法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相差迥异:

第一,总公司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过渡产物,它是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尚不健全时的阶段性表现,总公司的经营权不依赖于资本所有结构、不存在股东概念、不设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法定代表人叫经理或者厂长;

第二,总公司名为公司,事实上却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兼有政府机关和企业的双重性质,80到90年代的各大总公司不仅拥有明确的行政级别,而且大多都是正部级。
另外,这一时期也是军工企业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因为它们都要自谋生路、自找饭吃了。
幸运的是,彼时中东刚好爆发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一边是伊朗和伊拉克打得昏天黑地,一边是如雪片般源源不断飞来的庞大海外军工订单,这不仅让国内军工企业们平稳渡过了危机,甚至还意想不到地给国家创造了巨额外汇收入。
这其中就有一位某总公司驻德黑兰代表处的负责人,他在接洽承办中国和伊朗之间的国际贸易中表现出色、成绩斐然,多年以后,他将成为分管工业、国资、市场监管等工作的重要领导。
【六】市场化改制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继续纵深,政府需要进一步退出对具体工业部门的管理干预,“总公司”这种奇怪的企业形态也越来越同国际潮流格格不入。因此,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硕果仅存的最后两个机械工业主管部委也被撤销,各大总公司都陆续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新组建为(集团)有限公司。
同时,为了让这些身躯庞大的国企们尽快经受市场的考验和洗礼,国家实施了一招主动制造竞争的“阳谋”,将各大总公司统统一拆为二,一方面让它们互为补充(有的按不同终端产品来拆分,有的按产业链上下游来拆分),一方面又让他们互为对手——
机械工业部撤销,其职能被划转至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电子工业部撤销,其职能被划转至信息产业部;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拆分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拆分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拆分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拆分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拆分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保留,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撤销,新成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保留,此外还设有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撤销。
自此,核、航空、兵器、船舶、航天五大军工行业的初代“十大军工央企”格局正式形成。


在这一时期,国有资产和国防工业的领导体制也被重塑。1999年,总装备部问世,与总参、总政、总后一道并称“四总部”;国防科工委继续保留。2003年,国家经贸委的建制被撤销,其职能中有一大部分都被整合进了新成立的国资委。
*

在八大机械工业部中,存续时间最久、覆盖产业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就是排名居首的一机部了。
一机部的首任部长是黄敬,又名俞启威。黄敬的第一任妻子是江青,第二任妻子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外甥女范瑾,黄敬的堂叔俞大维曾任国民党政府的交通部长、国防部长,黄敬的堂弟俞扬和(即俞大维的儿子)娶了蒋经国的女儿蒋孝章为妻,黄敬有一位儿子后来成为了正国级。
1982年重组的机械工业部则是一机部的嫡系传承,机械工业部的首任部长是周建南。周建南有一位儿子叫周小川。
1988年重组的机械电子工业部也是一机部的嫡系传承,机械电子工业部的首任部长是邹家华,后来他官至副国级。邹家华的父亲是近代著名新闻工作者邹韬奋,邹家华的妻子则是叶剑英元帅的长女叶楚梅。
除了上面这几位之外,在担任过一机部(以及后来的机械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领导职务、或者从一机部系统培养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中,有多达十几位后来都成为了国家领导人,其中有6位都在80年代到本世纪初成为了正国级。
直到今天,我们都能在重工业领域找寻到很多源于当年八大机械工业部的影子。
比如,为什么国外的军火制造企业往往都会在多个细分产品领域齐头并进,像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就同时生产有导弹、电子雷达、军用飞机,而我国的军工央企普遍都只会专攻某一个细分行业呢?
原因就在于,早从“八机并存”时代开始,各类军工行业泾渭分明的部门划分格局就已经奠定了。
再比如,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的汽车产业能够率先引入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汽车行业的市场竞争也相对充分呢?
原因就在于,一汽、二汽这些大型汽车制造厂从一开始就是直接隶属于一机部领导的,它们的历史要比后来成立的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早得多,汽车工业总公司对于这些国有汽车厂的领导时间非常短、管理权限也比较弱。
另外,在非工业领域,我们也能依稀看到八大机械工业部的残留身影。
比如在工科类高等院校中,人们常说的“国防七子”“兵工七子”“机械四小龙”(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燕山大学等等),它们在历史上都是归口各大机械工业部和国防科工委直接领导的,直到90年代末才被划归教育部或地方管理。


近日发表文章《起底吴小晖的隐秘人生:昔日“安邦金融帝国”与它的万亿财富谜团》因未知原因已不可查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我的知识星球浏览;
同时,我的知识星球近期还更新了《月饼、八规等近期几件国内新闻综合述评》、《刚刚发布的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何新意?》《揭开博裕资本的神秘面纱》等多篇干货十足的精彩文章,加入路径参见下方链接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相关评论

好评
0% 0
中评
0% 0
差评
0% 0
       匿名发表     (内容限5至200字)     当前已经输入 0
  • 暂无评论

资讯排行

热搜新闻词

产品快报